母亲的一首词(十八年前的旧作)
2016-05-08 19:58:21
  • 0
  • 0
  • 2
  • 0

父亲母亲都过了古稀之年,我们虽没有住在一起,但我是一有空就往他们那里跑,以尽儿子的孝心。

每次去他们那里,父亲不是在桌子上摆牌——玩同花顺游戏,就是下楼到别人家里下棋去了。我则与母亲闲谈。

母亲记忆甚好,过去的事都记得清清楚楚。上个星期天我到他们那里,又和母亲扯起闲谈来了。谈着谈着母亲突然记起六十年前在家乡桃源县新民小学读书时,一位老先生讲过的一首词。但词牌和作者的名字都不记得了。我连忙在母亲的口述下,录下了这首词。回家后,翻了很多词集、文集,都找不到这首词,更不要说作者了。而且由于过了六十年,又是母亲的口述,有些字都记不清了,只得按音录下,故一定有错讹。现将母亲口述的词抄之于下:

我故轻轻驾船去,晓风残月。曾记得庵门初开,婵娟方出。玉手自翻红翠袖,风前轻摩粉前颊。问姮娥何事不娇羞,情难说。

既已别,还相忆。重访旧,渺无迹。闻庐江小吏,公然折得。珠落掌中偏不取,花看人採方自惜。笑平生,双眼太孤高,嗟何益?

这是一首非常美的词,前后阕换了韵。大意是讲作者在庙门前遇到了一位美艳的少女,搔首弄姿,顾盼生情。离别后,作者恋恋不忘。后来又去寻访,可是这位美人儿已渺无踪迹了。只听说被一位庐江的小官娶去了。作者感到极度的惆怅、怨艾:好的东西不去珍惜,被人家拿去了,方感到至为可惜。但这只怪自己平时眼光太孤高了,叹惜又有什么用呢?

当时录下这首词时,我疑惑地问道:“庙里只有尼姑,哪有美艳的少女?”母亲说道:“《西厢记》里崔莺莺不是寄住在庙里吗?过去大户人家在探亲访友的途中也多喜寄住在庙里;还有寄庙读书的呢!”我听之,信然。

只是这首词美则美矣,但不知词牌,不知作者的姓名,又有余憾!但有博学多才之君子,读罢此文,能赐教之,则为万幸!

词,新民小学,桃源县,龙敏,母亲

 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